主题: 青海蕨麻的背后,一位教授坚持了20多年......

  • 新春快乐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5725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1/12/26 22:08:29
  • 来自:青海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西宁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蕨麻,是鹅绒委陵菜的变种,是青藏高原极富特色和营养的资源植物。因只在青藏高原根系膨大形成块根成为蕨麻,可以说蕨麻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本土物种。蕨麻驯化之前,已经广泛用于民间,青海老百姓将其称为“人参果”“延寿果”。而采挖野生蕨麻,不仅造成蕨麻野生种质资源的破坏,也会对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。2009年,我省已将蕨麻列入禁止采挖的范畴。驯化野生蕨麻,这是一项重大课题,对促进农户增收及其产业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。20多年来,有一名科研工作者在驯化野生蕨麻的路上攻坚克难,大获成功,她就是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李军乔。


成熟的蕨麻。本文图片均由李军乔本人提供

一次意外的收获

李军乔,祖籍河北,4岁跟着父亲到青海定居。“我们河北人喜欢吃粥,记得初到青海,父亲煮粥时总是放几根儿像小红薯一样的东西,后来得知那叫蕨麻。”李军乔回忆,当时觉得蕨麻挺好吃的。李军乔接触蕨麻是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事。记得有一年春天,她在西宁逛街时,看见大街上有人销售新鲜蕨麻,当时顺便买了两三斤。回家的路上,李军乔一直在思考野生蕨麻究竟能不能驯化。到家后,李军乔选了品质好的一部分种在花盆里。那段时间,种在花盆里的蕨麻成了她的心事,每天下班回家后,先到阳台上观察花盆里的变化。在李军乔的精心抚育下,花盆里种植的蕨麻长出新芽。过了数天,叶子一天天变大,接着开花,这让她惊喜不已。到了秋天,李军乔种植的蕨麻结出鲜嫩的果实。一次意外的收获,坚定了李军乔驯化蕨麻的信心和决心。一次机缘巧合,李军乔和蕨麻结下不解之缘。


李军乔(左)和科研人员在农田里了解蕨麻长势。
自掏腰包搞研究

当时外界对蕨麻的了解和研究甚少,它的价值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。没有科研项目支撑,李军乔自己掏钱搞蕨麻采样、微生物等工作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,她对蕨麻的习性有了初步掌握,1998年开始系统性地研究。1999年,李军乔前往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,她打算硕士论文做蕨麻。李军乔说,当时查了很多资料,请教了很多人士,有关蕨麻的资料和研究几乎空白,她只好放弃了。即便如此,李军乔对蕨麻的热情并没有消退。攻读硕士期间,她边写论文边腾出时间研究蕨麻,到2001年攻读博士时,她已经积累一些数据和经验,决定博士论文做蕨麻。要完成博士论文,下基层搞科研是必须的。那时李军乔的工资低,除了吃穿,工资基本上都投入试验项目。当时,李军乔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租了两亩地搞试验。没钱雇不了人,锄草、施肥、浇水等所有的农活她都亲手完成。有一次打塄坎的时候,碎石划破她细嫩的手指。简单包扎后,她又重新投入到试验田。“记得当时两亩试验田种了15天,种完后遇到春旱,我又求人帮忙挑水,算是一棵棵浇活幼苗的。”李军乔回忆。半个多月将自己暴露在干裂的春风和太阳下,让李军乔满脸晒红起皮,看起来饱经风霜。其间,李军乔到西宁办事乘了一辆出租车,一上车司机问她:“大妈您上哪儿?”想起当年的那些事,李军乔一笑而过。驯化野生蕨麻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,由于以前没有驯化的先例,驯化的时候有一年结果有一年不结果,这让李军乔陷入沉思。她没有气馁,反而坚信终有一天会克服蕨麻连年不结果的难题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多年的潜心研究,李军乔在驯化野生蕨麻的路上取得重大突破,驯化的野生蕨麻实现连年结果。从梦想到现实,只有一步之遥,而这一步李军乔走了十余年。没有科研经费,她自掏腰包,舍不得吃穿。她忍受委屈和痛苦,历经磨难,坚持等到曙光到来的那一天。
从“蕨麻1号”到“蕨麻3号”
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2004年,李军乔凝聚心血和汗水的博士毕业论文《野生资源植物——蕨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》,不但系统研究了蕨麻的生物学特性,确定了它的产量和栽培技术,而且通过人工栽培后,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。更为重要的是,人工栽培的蕨麻,对野生蕨麻的保护,以及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蕨麻是一种以无性繁殖为主、有性繁殖为辅的植物,自然界这种植物不多,对此类植物研究更少。李军乔带领团队对蕨麻做了深入的系统研究,2005年,她和团队成功实现了野生蕨麻的人工驯化,2009年我国首个人工驯化栽培的蕨麻品种——“青海蕨麻1号”审定通过。李军乔审定合格的“青海蕨麻1号”属于职务发明,它的诞生结束了蕨麻产品一直依赖于野生采挖的历史,为蕨麻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,使人工栽培成为一种可能。“青海蕨麻1号”的出世,让李军乔对蕨麻研究更有信心。其间,她先后深入海西、玉树、海北、海南等地,在不同地方搞试验。在玉树她得了轻微肺水肿,硬是坚持到最后,把宝贵的试验成果带到西宁。2015年,“青海蕨麻2号”和“青海蕨麻3号”两个新品种相继诞生,这是我国独有的3个蕨麻新品种,为蕨麻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。数据显示,审定通过的“青海蕨麻1号”“青海蕨麻2号”和“青海蕨麻3号”3个新品种,推广种植9年来,累计种植面积达19万余亩,累计产值近30亿元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
连片种植的蕨麻。
蕨麻产业化发展遇难题

蕨麻人工试种成功后,李军乔着手做蕨麻产品,先后研发了蕨麻果酥、蕨麻饮料、蕨麻粉等高附加值产品,并向青海省科技厅申请了“蕨麻深加工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”项目。产品做出来后,李军乔到相关部门申请上市时却遇到难题。李军乔说,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她,在她之前有好多企业申请蕨麻产品上市,但遭到职业打假人的举报,因为蕨麻作为食品上市未得到相关部门的认证。李军乔查阅众多资料得知,一千多年前,相关书籍记载将蕨麻作为药品广泛使用,而民间作为食品也有记载。其中,《西宁府新志》中将蕨麻记载为“蔬之类”。李军乔很纳闷,吃了这么多年的蕨麻突然被告知不是食品,难以服众。“蕨麻若确定为不是食品,只能作为一种农产品在市场流通,而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,这对蕨麻的产业发展极为不利。”李军乔说,一种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支撑,否则难以真正发挥蕨麻的效益。从最初的野生培育到现在广泛种植,蕨麻作为一种高原地区生长种植的产品,备受消费者青睐,李军乔一直努力为蕨麻正名。“蕨麻既没有进入国家和地方食品目录,也没有进入国家和地方药材目录,制约了蕨麻产业化发展进程。”李军乔说。
蕨麻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发布

李军乔没有放弃,在她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,蕨麻迎来产业发展的曙光。令人欣喜的是,今年,由青海民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、青海省食品工业协会共同制定完成的《蕨麻(干制品)食品安全地方标准》正式发布实施。
《蕨麻(干制品)食品安全地方标准》的发布,解决了蕨麻作为食品加工生产的瓶颈问题。李军乔说,该标准的发布,标志着在青海省内蕨麻可作为食品加工、生产和销售,为蕨麻产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,推进了蕨麻食品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,对助推蕨麻后续产业链的形成及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。
青海蕨麻品质全国最优

青海蕨麻品质全国最优,这在科研界和消费者中得到认可。如果能够大面积种植成功,青海蕨麻走上品牌之路的愿望就有了坚实的基础。李军乔说,近几年来,蕨麻人工种植成功后,作为农作物大面积种植,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。青海的大部分地区适宜蕨麻生长,为我省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。纵观全国,蕨麻深加工尚属空白,几乎没有高知名度的相关产品上市,这对青海蕨麻的品牌之路来说,是难得的机会。李军乔说,蕨麻除了作为一种农作物为种植户带来收益,一棵蕨麻还能覆盖3平方米至5平方米的土地。作为多年生草本匍匐茎植物,蕨麻的生长方式非常有利于生态保护。蕨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,不管是川水、浅山还是脑山,它都可以生长,而且蕨麻的水提物还可以提高禾本科牧草种子的萌发率,这对绿化环境、保持草场水土的贡献着实不小。因此,我省已将野生蕨麻列入禁止采挖的野生植物名单。
延伸蕨麻产业链的好处

目前,蕨麻已研发成饮料、果蔬粉等深加工产品,还研发成治疗乙肝的新药、抗缺氧的保健品,以及化妆品等新产品。李军乔说,从种植栽培、原材料的提供,到食品保健品、药品、化妆品等整个产业链形成,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。延伸蕨麻产业链对青海的产业结构、经济发展、农牧民增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,而且蕨麻培育成功后,减少了对野生蕨麻的采挖,保护了原产地的生态。经过多年的栽培,蕨麻已在青海、甘肃、西藏等地广泛种植,年种植面积达4万亩,其中,青海省内的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。李军乔说,据测算,一亩地的蕨麻产值达到3万元,纯收益1.5万元。
来源:西海都市报 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s11.cnzz.com/z_stat.php%3Fid%3D1255091627%26show%3Dpic1' type='text/javascript'%3E%3C/script%3E"));